1. 学科概况
建筑工程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81年5月的建筑工程系,1981年9月开始招电厂建筑结构工程专业本科生。学院下设1个一级学科——土木工程,三个专业——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专业先后被评为吉林省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十二五”吉林省品牌专业和“十三五”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A类)。学院现有教职员工89人,全日制在校学生2230人(其中硕士生217人)。
2. 学科历史沿革
东北电力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1981年建筑工程系建系之初。学科经过近四十年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摘记如下:
1986年 开始培养发电厂工程专业硕士生(土木方向)
2000年 成功申报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点
2002年 开始招收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生
2005年 成功申报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硕士点
2006年 成功申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点。
2006年 结构工程学科被评为“吉林省重点学科”
2007年 开始招收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生
2010年 土木工程学科获批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011年 输电工程获批为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国内惟一)
2013年 开始招收输电工程专业硕士生。
2014年 土木工程学科获批“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2017年 土木工程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C-
2018年 土木工程学科获批“吉林省一流学科”(B类)
3.学科方向
土木工程学科秉承“突出特色、深度融合、广泛交流”的理念,瞄准国内外土木工程前沿发展动态、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电力行业及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坚持“面向输电工程行业”的特色,在土木工程二级学科的基础上,形成了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和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等五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4.学术队伍
4.1师资队伍结构
土木工程学科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壮大,已经形成一支60人,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学术队伍各方面结构如下:
职称结构:教授16人(27%),副教授12人(20%),副高级以上职称占比47%;
学历结构:博士42人(70%),硕士15人(25%),硕士中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还有10人;
学缘结构:异缘比例(75%),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12人,大连理工大学11人;
海外经历:共有22人(37%)具有出国学术交流的经历;
导师结构:共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41人;
年龄结构:35周岁以下20人(33%),36-45周岁25人(42%),46-60周岁15人(25%),平均年龄41岁。
4.2 学术带头人简介
鞠彦忠 教授 | 学科带头人、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方向负责人 |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男,1963年生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高校首批“学科领军教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高校教学名师。主要从事活性粉末混凝土结构、输电工程新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等研究课题20余项。近5年,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1)、二等奖2项(排名第1、第4)、三等奖2项(排名第4、第5),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其中1项已转化应用;出版学术专著1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36篇,其中SCI、EI收录22篇。 |
刘春城 教授 | 结构工程方向负责人 |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男,1969年生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从事输电工程防灾减灾、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桥梁抗震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等研究课题15项。近5年,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2)、二等奖3项(排名第1)、三等奖2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72篇,其中SCI、EI收录23篇。 |
孙 斌 教授 |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方向负责人 |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男,1972年生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主要从事纳米流体强化换热技术、多相流动和传热特性、室内空气环境热舒适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吉林省第三届青年科技奖。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8篇、EI收录18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
|
郝冬雪 教授 | 岩土工程方向负责人 |
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女,1981年生人,吉林市第十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孔扩张理论及原位测试机理分析、输电线路基础承载特性、加筋土地基承载特性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和横向课题研究6项。近5年,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6)、三等奖1项(排名第1),市科学进步一等奖2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7篇。 |
郭静波 副教授
| 市政工程方向负责人 |
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女,1983年生人,首批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高级会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生物菌剂的研发及应用,污水处理系统中雌激素的迁移转化及城市污水处理厂温室气体的生成与削减机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吉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3项,完成污水处理厂工艺启动及调试项目4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其中JCR一区文章4篇,二区2篇),EI收录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和三等奖1项,吉林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 |
4.3 杰出人才
双聘院士:周丰峻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人选:孙斌
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鞠彦忠,刘春城,秦力,孙斌,郝冬雪
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入选人选:鞠彦忠,刘春城,秦力,孙斌
省首批学科领军教授:鞠彦忠
长白山学者客座教授:真田靖士
吉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鞠彦忠、秦力
吉林省高校新世纪科学技术优秀人才:刘春城、孙斌、秦力、魏春明
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郭静波、祝贺
吉林省青年科技奖:刘春城、孙斌
5.科学研究
2015年至今,土木工程学科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4项,横向科技服务项目5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7103.6万元。共发表了SCI/EI收录论文151篇,出版专著7部,授权发明专利25件。科研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其它科研奖励7项。
5.1代表性获奖成果
序号 | 奖励类别 | 等级 | 获奖项目名称 | 获奖人 | 年度 |
1 | 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省级科研获奖 | 一等 | 高压输电线路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 | 鞠彦忠 | 2018 |
2 | 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省级科研获奖 | 二等 | 高压输电线路工程铁塔损伤评估与加固技术研究 | 刘春城 | 2017 |
3 | 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省级科研获奖 | 二等 | 固定化好氧反硝化菌高效处理废水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 乔楠 | 2015 |
4 | 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省级科研获奖 | 三等 | 复合加载模式下输电线路基础承载特性研究 | 郝冬雪 | 2017 |
5 | 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省级科研获奖 | 三等 | 电网设备灾变抢修施工全过程模拟及可靠性评估 | 祝贺 | 2015 |
5.2代表性成果转化或应用
“挤扩支盘桩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应用于“淮南-南京-上海1000kV特高压交流工程”

钢管塔复杂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应用于“东坡配套220kV输电线路工程”“220kV熙悦输变电工程”

基于多尺度分析的高压输电铁塔状态评估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被新疆电力设计院和舟山启明电力设计院采用

“深厚淤泥质地层明挖区间深基坑工程施工 高耐久性大弯矩轻质RPC电杆
稳定性评价分析”应用于“深圳地铁10号线” 应用示范线路在海南文昌建成
5.3 学术交流
近五年,本学科主办、承办国际或全国性学术年会4次,学科成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做报告140余次,邀请境外专家来校讲座报告15场,聘任了日本大阪大学真田靖士教授为长白山学者讲座教授,与西澳大利亚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利时根特大学、韩国群山大学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学术交流关系。

承办第6届中日韩结构评估与健康监测国际学术研讨会


学科对外学术交流合作
6.平台条件
东北电力大学土木工程实验中心下设结构实验室、岩土工程实验室、输电工程实验室、力学实验室、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市政工程实验室和建筑环境工程实验室等。中心实验室建筑面积10130m2,仪器设备总值9255.25万元。学科现有四个省级科研平台,两个联合试验室。
6.1代表性重点实验室、基地、中心、重点学科等平台
序号 | 类别 | 名称 | 批准部门 | 批准时间 |
|
1 | 省级工程实验室 | 吉林省输电工程安全技术工程实验室 | 省部级 吉林省发改委 | 2016-08 |
|
2 | 省级工程实验室 | 吉林省节能与测控技术工程实验室 | 省部级 吉林省发改委 | 2016-08 |
|
3 | 省级重点学科 | 土木工程学科 | 省部级 吉林省教育厅 | 2018-12 |
|
4 | 省级创新中心 | 输变电工程安全技术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 | 省部级 吉林省教育厅 | 2015-07 |
|
5 | 南方电网共建联合实验室 | 输电线路防灾减灾实验室 | 省部级 吉林省教育厅 | 2016-12 |
|
6 | 东北电力大学/大阪大学结构工程联合实验室 | 结构工程国际合作实验室 | 大阪大学 | 2018-01 |
|
6.2结构实验室简介
结构试验大厅建筑面积10000m2,拥有24m×60m反力台座和13.5m高双向反力墙,六通道MTS拟动力结构试验加载及反力系统,2000t卧式反力加载装置,500t液压伺服作动器,500t压力试验机,输电导线振动疲劳试验系统等设备,能够开展大比例尺结构、构件和节点的多自由度拟静力和拟动力试验,对结构或构件的力学性能、振动特性和抗震性能等进行测试。

结构实验大厅全景 2000t卧式反力加载装置

MTS多自由度电液伺服加载系统 输电导线振动疲劳试验系统

500t压力试验机 500t液压伺服加载装置
6.3 岩土工程实验室简介
岩土工程实验室拥有自主研发设计的V-H-M复合加载系统试验平台,英国GDS高压环境三轴实验系统和智能冻土环境模拟试验系统等大型科研平台设备,同时还购置了环境岩土柔性壁三轴渗透仪等室内试验设备,以及无绳静力触探系统和土壤密度仪等进口野外勘察设备。能够开展复合加载模式下输电基础承载特性分析,季节性冻土灾害特性、重金属污染土原位修复等方面的研究。

V-H-M复合加载系统试验平台 GDS高压环境三轴实验系统
6.4 输电工程实验室简介
输电工程实验室拥有输电工程灾害预测及故障诊断平台、输电线路故障智能测试系统,输电线路人工气候试验系统、导线及金具多功能试验系统、输电塔线专用超声波探伤仪和电场畸变监测系统等试验设备,可以开展输电杆塔、导线、金具等的性能测试和分析。

导线及金具多功能试验系统 输电线路故障智能测试系统
6.5 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简介
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拥有土木工程材料环境模拟系统,低场核磁共振系统、混凝土耐久性测试系统、高性能全自动压汞仪、快速热导仪/导热仪/导热系数测定仪等设备,可以开展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物理特性和微观形貌的测试与分析。

混凝土耐久性测试系统 低场核磁共振系统
市政工程实验室简介
市政工程实验室面积370m2,拥有微量气体分析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智能X射线衍射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先进实验设备。可以开展土木工程材料及水环境样品的微观形貌表征、结构及组成分析等实验研究。

智能X射线衍射仪(XRD) 液相色谱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