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科简介
东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科源于1949年沈阳电机高级职业学校送变电科和配电科,是东北电力大学建设最早的学科之一。本学科为吉林省重点学科、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吉林省“重中之重”重点立项建设学科、吉林省一流学科A类,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B。本学科拥有“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与节能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现代电力系统仿真控制与绿色电能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团队建设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116人,拥有一支以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为代表高水平学术队伍,包括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支,吉林省黄大年式科研团队2支;国家重点支持人才计划人选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7人
3.学科方向
3.1 可再生能源联网规划与运行方向
带头人:穆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吉林省省管优秀专家、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人选(第二层次)、首批新世纪吉林省高等学校首席教授、吉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吉林省优秀教师、吉林省杰出创新创业人才。
本方向以探索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后多时间尺度下功率波动特性为基础,研究长时间尺度下大规模风储联合输电规划技术,中时间尺度下风电/光伏功率预测技术,短时间尺度下风电/光伏参与电网的调频控制以及风光储协调控制技术,构建多时间尺度下的可再生能源联网规划与运行体系,探索挖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对传统大规模电力系统的作用机理,实现新一代大规模电力系统的安全、低碳、经济运行。
3.2 柔性直流输电与直流电网方向
带头人:李国庆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电力行业优秀教师、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首批新世纪吉林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吉林省百名科技领军人才、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吉林省创新技术标兵。
本方向针对基于电源换流器在输电网、配电网发展的需求,开展换流器与系统拓扑结构、运行与控制策略、装备与系统保护方面的研究,以中高频模块化功率变换技术与高频高效高带宽电力电子技术为手段,开展能源高效变换与柔性电网络方面的研究,同时研究电力电子装备的电磁兼容特性,为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不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3 复杂电力系统安全稳定与运行控制方向
带头人:蔡国伟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人选(第二层次)、吉林省百名科技领军人才、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
本方向以探索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后源-网-荷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多时间尺度响应规律为基础,研究新一代电力系统稳定形态演变过程及稳定性评估理论与方法,构建基于广域多源信息的电力系统协同安全防御体系,挖掘人工智能技术在大规模电力系统安全分析与控制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实现新一代大规模电力系统的“广泛互联、智能互动、灵活柔性、安全可控”
3.4 输配电装备与系统安全防御方向
带头人:严干贵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人选(第三层次)、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吉林省百名科技领军人才、吉林省高校新世界科学技术优秀人才、吉林省青年科技奖、吉林省中青年科技创新带头人培育人选(第一批)、吉林省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吉林省十大杰出青年、“东电学者”第一层次人选。
本方向针对输配电装备本体及输配电系统安全问题,围绕传统高压电气设备安全与智能化、高端电工装备制造、电力系统内部电磁暂态及防护开展研究,为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能源体系,实现我国能源转型的目标提供支撑。
3.5 综合能源系统方向
带头人:陈厚合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人选(第三层次)、“东电学者”第二层次人选。
本方向开展以电力为核心的综合能源系统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市场机制设计的相关研究,挖掘电/气/热综合储能系统的内在的供需与响应特性及并网集成服务潜力,揭示综合能源系统安全性、可靠性与灵活性运行机理,掌握综合能源系统多维协同运行控制关键技术,探索综合能源系统市场化运营机制,实现电/气/热(冷)多能源系统之间及其源-网-荷-储多环节之间的协同优化。
4.科研成果
2016年以来,本学科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0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课题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6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课题2项、面上项目14项;在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91篇,被SCI、EI收录学术论文455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7篇,ESI热点论文1篇。授权发明专利68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吉林省科学技术特殊贡献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吉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序号 | 获奖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奖励等级 | 类别 | 获奖日期 |
1 | 大规模风电联网高效规划与脱网防御关键技术及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国家级 | 2017.12 |
2 | 大规模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定量评价理论与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国家级 | 2008.12 |
3 | 大规模风电联网规划与运行 | 吉林省科学技术奖 | 特殊贡献奖 | 省部级 | 2018.11 |
4 | 含规模化风电场/群大电网安全评估与协调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 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省部级 | 2017.11 |
5 | 风电场群无功电压统一协调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省部级 | 2015.11 |
6 | 大规模风电基地功率集中外送输电容量优化规划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 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省部级 | 2014.11 |
7 | 基于大数据计算的能效优化与智能用电服务关键技术及系统 | 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省部级 | 2019.11 |
8 | 源网协同的大规模风电优先调度与安全防御技术及应用 | 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省部级 | 2016.11 |
9 | 电力变压器状态智能监测与节能降耗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 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省部级 | 2018.11 |
10 | SF6高压开关运行状态综合监控与诊断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 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省部级 | 2018.11 |
11 | 变电站防雷和接地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 | 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省部级 | 2018.11 |
12 | 低压配电网综合电气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省部级 | 2017.11 |
13 | 提升配电网供电能力与电能质量的分布式储能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 | 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省部级 | 2017.11 |
14 | 数据驱动的电力系统主要参数在线校正与离线优化方法及工程应用 | 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省部级 | 2019.11 |
15 | 网源协调的大规模风、光发电联网仿真及调控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 | 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省部级 | 2019.11 |
16 | 多模块高校电力变换拓扑构造与协调控制理论研究 | 吉林省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省部级 | 2019.11 |

5.科研平台
国家级科研与人才培养平台(4个)
省级科研与人才培养平台(5)
吉林省新能源电网智能化运行与控制工程实验室
吉林省风力发电联网运行与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吉林省电力电子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
吉林省能源高效洁净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吉林省新能源发电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与节能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级电气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现代电力系统仿真控制与绿色电能新技术 高电压技术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6.国际交流
电气工程学科依托吉林省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引智基地,与美国田纳西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和悉尼科技大学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共同承担了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建立了多个联合实验室或科研共享平台,近三年公费派出17人次教师出国交流或合作研究,同时每年邀请20余位外籍专家来校讲学或开展联合研究。
穆钢教授在英国卡迪夫大学的特邀讲座
IEEE PES主席Saifur Rahman教授和清华大学康重庆教授在学院与青年教师交流